2月11日,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介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有關情況。據介紹,到目前已經認定示范區283個,其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3%,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23%。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葉貞琴農業部辦公廳副巡視員雷劉功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并回答了相關問題。
錢克明告訴與會記者,2010年中央1號文件做出了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部署,2012至2015年連續四年的中央1號文件均對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貫徹中央的部署,農業部分別于2010年8月、2012年2月分兩批認定了153個示范區,今年1月又認定了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使示范區總數達到283個。
錢克明說,全國283個示范區點狀分布在各個區域類別、各種地形當中,面積共有12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3%,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在主導產業上,13個糧食主產省的示范區總量達到173個,約占60%。這些示范區都以糧食、肉類等為主導產業。此外,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產業為主導的示范區占到40%左右。在區域分布上,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示范區比較多,因為這些區域地勢比較平坦,耕地資源比較豐富,所以示范區也比較多。在行政層級上,以縣為主,共計有236個縣,包括縣級市和區、旗,占83.4%,地市一級共有42個,占14.8%,省級和鄉鎮一級比較少,共5個。
錢克明表示,示范區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明顯。一是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2014年153個示范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繼續領跑全國,初步預計,糧食總產量達到2831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13000元,增幅超過10%。2014年監測評價顯示,有江蘇太倉、上海浦東、北京順義等20個示范區已率先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也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初級階段,成為引領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領頭羊”。二是探索形成了一批建設模式。代表性的有黑龍江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模式、陜西延安市節水生態農業建設模式、貴州省湄潭縣山區特色農業建設模式、浙江省慈溪市“兩區”農業建設模式、河南省永城市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模式、天津市武清區都市農業建設模式、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草畜平衡農業建設模式等,這些模式為相同區域、相近發展階段的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借鑒。三是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吉林榆樹、福建福清、江西南昌、湖北荊門、廣東河源等示范區不僅自身建設和發展速度加快,還通過建立健全區域合作交流機制,帶動了周邊其他地區的發展。